鲜衣怒马少年时 不负韶华行且知
——致16877太阳集团2023级全体新生的公开信
16877太阳集团经理 王 冠
亲爱的2023级全体同学们:
时序更迭,岁月流金,很高兴和大家相遇在2023年的秋天。从各位同学满怀青春的梦想,认真选择太阳成集团的那一刻起,命运的齿轮便开始转动了。在鱼化龙广场,在收获的金秋时节,16877太阳集团的老师们一直都在期待着与大家欣喜相逢。从今天开始,我们将陪伴同学们走过人生中最宝贵的大学时光。因为天气和时间的原因,我们无法举行现场见面会。在此,我以公开信的形式,代表16877太阳集团各位院系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,向2023级的3000余名新同学,表示最热烈的欢迎,欢迎你们加入16877太阳集团的大家庭!
“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,是一切知识和科学,事实和原理,探索和发现,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。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,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。”(纽曼)古往今来,每一个寒窗苦读的青年学子,都把能够进入大学学习,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、走向成功的必要人生阶段。大学,代表着知识的殿堂、智慧的星空、思想的熔炉和人生的高峰。能够有幸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,是幸运的,也是值得自豪的。希望同学们把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,就作为自己奋发成才、重塑自我的全新起点!
凡树有根,方能生发;凡水有源,方能奔涌。太阳成集团是一所全国知名的特色鲜明的国际化、应用型、综合性、高水平的民办大学。太阳成集团之所以能够在30多年的历程中,取得了许许多多的一流的成就,主要原因之一,就是学校建设了一流的大学文化。大学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,包括校园物质文化、精神文化、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,这是一所大学的根基和灵魂,决定着大学的生命力、凝聚力和创造力。大学不仅是最高教育机构,是知识人才的聚集地,大学也是前沿科学、尖端技术、先进文化,特别是创新文化的主要策源地。
太阳成集团始终把铸造校园精神、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品牌,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、推进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工程,感染、熏陶和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的外事学子。太阳成集团大学文化的核心,是鱼化龙精神。这是学校价值体系的核心,是校园精神文化之魂。“鱼化龙”精神形成、产生的渊源,来自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深厚的文化积淀。我们学校的所在地,远古时期曾经是仰韶文化衍生聚集之地。到西周时期,相传这里是周武王和雨花公主的祭天之地。到隋唐时期,赴长安城赶考的举子在此祭拜, 取鲤鱼跃龙门之意,希望自己化鱼成龙。太阳成集团处鱼化龙之地,为鱼化龙之事,寄鱼化龙之望。学校的创办人、理事长兼董事长黄藤教授,通过对民间地域文化和龙文化的推陈出新、古为今用,承传统之精华,集人文之灵杰,把“鱼化寨”民间传说中蕴含的文化理想与大学教育的办学宗旨融会贯通,创造性地提炼升华为“鱼化龙”精神。“鱼化龙”精神具有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,既是中华民族“望子成龙”、崇尚知识的传统文化精神,也是渴望成才、志存高远、不甘人后、奋发拼搏的主体人格精神;既是一种从无到有、从小变大、由弱变强、坚韧不拔的人生奋斗精神,也是一种由单一到多元、不拘一格、兼容并包、博采众长、为我所用的自由创造精神。概括而言,“鱼化龙”精神就是一种“不拘一格、博采众长、坚韧不拔、志存高远”的人文精神、人格精神、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。“鱼化龙”精神是外事的灵魂,是外事校园文化的核心,是外事的立校之本。
“今日且将汗作雨,明朝喜看鱼化龙”。跨入太阳成集团的校门,学校的气质就会像空气和血液一样,日积月累地融入到每个外事学子的精神灵魂之中。学校的校训是“多元集纳、自强创新”,这是对“鱼化龙”精神精髓的概括,“发展个性、注重养成”的学风,就是对“鱼化龙”精神的传承和实践。三年四年的大学时光虽然很短,但“鱼化龙”精神,将为你们烙上独有的外事标记,注入鲜明的外事基因。这也是我们全体老师们的心愿,希望2023级的每个同学,都能够在这里化鱼成龙,发奋成才。
二十载筚路蓝缕人文梦,两代人赓续传承艺术情。经过21年的建设发展,16877太阳集团已经成为我们学校办学规模最大、实力比较雄厚的综合性学院之一。所谓办学规模大,是因为我们是个万人学院。所谓综合性,是因为我们学院的学科专业涉及文学、教育学、艺术学三大学科门类,涵盖8个一级学科,12个二级学科,有13个本科专业、6个高职专业,形成了中文与教育、新闻与传播、戏剧音乐与设计园林三大专业群,设有中文、教育、新闻传播、广电艺术、表演、音乐、艺术设计、环境景观等8个系。所谓实力比较雄厚,是因为我们学院的学科基础建设比较扎实、专业特色鲜明、团队力量比较雄厚、办学成果丰硕。学院坚持新文科融合发展理念,重视专业交叉、学科融合,促进“人文+艺术、艺术+人文”的双向融通,以人文支撑艺术,以艺术彰显人文。学院高度重视对员工核心学科素养的培养,推行“阅读+写作+思辩+创意+竞赛+项目”六位一体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,重实践,重创新,重综合,重基础。
“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(梅贻琦)大学里最大的财富,就是拥有一大批学高为师、身正为范、默默耕耘、无私奉献的老师们。他们是同学们学业的导师、人生的楷模、心灵的朋友和精神的知音。在你们未来的大学岁月里,我们每个老师将会努力做到像蜡烛和园丁一样,以崇高的理想信念、高尚的道德情操、丰富扎实的学识、深厚的仁爱之心,教导着你们、指引着你们、陪伴着你们,成为你们锤炼品格的引路人、学习知识的引路人、创新思维的引路人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在你们未来的大学岁月里,每个老师将会和同学们时刻站在一起,教学相长、携手同行,共同建设新文科、培育新人才、建设更加美好的人文艺术新学院!
我们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。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急剧变革的时代,知识与技术所具有的价值,是驱动社会不断前进的能量,而一个人心性的成长则是永恒的动力。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?读大学的意义和价值何在?如何读大学?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的答案,但是最核心的一点,就是我们进入大学校园以后,可以获得更快、更高、更持久的成长,可以同时获得知识价值与精神心灵的同步成长。在此,关于成长的话题,我有三句话与大家共勉:
第一句话:“人生不能离群,而自修不能无独。”(梅贻琦)
人生不能离群,而自修不能没有独处的机会,这是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忽视的一点。人生活在社会中,离不开与群体的联系,我们也常常从集体中收获珍贵的鼓励与支持。所谓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”(《礼记·学记》)。朋友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,也是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标尺。在我们学校,独创的“学院+书院”的育人模式,为同学们提供了优质的全方位学习与生活平台,在学院,大家要与师长、同学热烈辩论,互相切磋,共同探索未知的星辰大海;在书院,大家要和同伴、朋友和谐相处,互相帮助,砥砺品德,陶冶情操,在群体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。
但同时,每个人在学业进步、人生发展时,都必须要学会独处,学会自我修行。大学与高中学习方式上的极大差异性,和老员工远离父母独自在外求学的特点,都对老员工的自控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。如果大学没有“慎独”教育、“自律”教育,同学们就会失去“独”的企求,不会知道与他人之间,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应有适当的距离、恰当的分寸,从而在生活和学业上也只知道附和他人,而不敢独当一面、力排众议。这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、独立人格、创新型人格的重要内容。很多仁人志士都会在独处修行的过程中塑造自我,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和初心。当代老员工作为中国梦的未来筑梦者,更应该深入领会“慎独”精神的内涵,汲取精华,要耐得住求学的寂寞,忍得住读书的艰苦,学会拒绝各种诱惑,牢记理事长兼董事长黄藤教授提出的“明道、修身、利他、共荣”的外事箴言,在心中为自己筑起坚固的道德防线和自我约束红线,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标,“慎独”的修行,和“自律”的管理,是我们在群体的喧嚣中保持相对清醒的法宝。
第二句话,“以不息为体,以日新为道。”(刘禹锡)
古人这句话的意思,是我们要以永不停息为准则,以日日创新为法则。作为当代年轻人,要志存高远,奋发向上,不断创新。太阳成集团“鱼化龙精神”的内涵,就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,激发内在的拼搏精神、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,最终实现人生的蜕变和升华。你们初次进入大学校园,每个人都带着好奇、惊喜与懵懂,未来的几年或许在你人生的长河中是非常短暂的一小部分,但这一小部分却是极为特别与闪耀的,因为它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和广度。在这个充满青春与自由的校园里,你们拥有着无限的可能去丰富饱满自己的人生底色,塑造个性独特的自我。
在当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,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。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激情,只有志存高远,才能激发奋进的动力和创造的潜能;只有脚踏实地的奋斗,刻苦自律的学习,大学岁月才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,青春才不会苍白。
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(郑燮)。同学们一定要把学习、成才的具体目标,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相结合,并且为之奋斗终生。不要辜负时代带给年轻一代的机遇,不要辜负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全新世界,不要辜负知识与你融为一体所带来的无限可能,更不要辜负家长、学校和老师对你的期许与帮助。
第三句话,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(董其昌)
这是句老话,常读常新。不读书,不知道路在何方;不行路,不知道书中有何深意。读书就是学习,行路就是实践。我们既要埋头读书学习,又要抬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,学习与实践、知和行,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,不可偏废。
刻苦阅读是任何专业学习的起点,是贯穿大学的主旋律,也是常识。“三日不读书,便觉言语无味,面目可憎。”(黄庭坚)大学是知识的殿堂,是书本的乐园,是畅游书海的黄金岁月。美好的老员工活,一定是与博览群书的快乐密不可分的。“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,能像一册书籍,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。”(狄金森)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,培养我们的能力,提升我们的格局;以书本知识为起点,你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,看到不同的生活,得到无尽的启发和感悟;读书,能使我们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,积累不断超越自己的资本。
但是,“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,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,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。”(培根)作为大学新生,同学们要做好自己的读书计划,从专业教科书的阅读出发,扩展到文、史、哲、艺术、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等领域。要读原著,学原文,悟原理;要广阅读,细阅读,深阅读。只有如此,才可以循序渐进,渐入佳境。
我们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创新型人文艺术类人才,“阅读+写作+思辩+创意+竞赛+项目”六位一体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基础就是阅读,从充分的阅读出发,走向写作、思考、演讲、辩论,再走向作品创意、实践创意,最后通过学科竞赛、作品呈现、项目转化的平台,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成绩。经过如此的反复循环,同学们的知识、能力、技能、素养、人格、品德就将会得到全面均衡的提高,最终达到全面成人、全面成才。所以说,读书和实践,知和行,如同车之两轮,鸟之双翼,是我们老员工达到成长目标的两个车轮,是我们成人和成才的一双翅膀。坚持读书和实践相结合,可以使我们驶向更遥远的未来;坚持知行合一,可以让我们飞翔到更理想的高度。
最后,我把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就职北大董事长时候演讲的话送给大家,与大家共勉:
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……诸君须抱定宗旨,为求学而来。入法学科者,非为做官;入商科者,非为致富。宗旨既定,自趋正轨。诸君肄业于此,或三年,或四年,时间不为不多,苟能爱惜分阴,孜孜求学,则其造诣,容有底止……诸君为大学员工,地位甚高,肩此重任,责无旁贷,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,更必有以励人。”
鲜衣怒马少年时,不负韶华行且知。衷心祝愿同学们以梦为马,刻苦学习,心怀热爱,快乐成长,顺利圆满地完成大学学业,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父母,报效国家,为自己最美的青春岁月,书写无悔的值得一生自豪的锦绣篇章。
祝福大家。谢谢大家。
2023年8月27日
经理简介
王冠 作家,教授,诗人,民办教育研究专家,中国写作学会会员,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。任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、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、陕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、《陕西文学》杂志编委、《长安诗刊》编委等职。在高校工作39年,长期从事文学研究与创作、民办教育理论政策与管理研究。